關於做好2019年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立項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杏宇:
經研究,2019年我廳將組織開展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簡稱“省級教改課題”)申報立項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省級教改課題的立項範圍與重點
今年我省的省級教改課題立項仍以教學一線人員、青年教師為主體,以實踐🏹、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立項範圍主要是圍繞高等杏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改革開展研究與實踐項目,詳見新修訂的立項指南(附件1)。立項重點應是適應時代要求,具有先進理念,采用現代化手段🦅,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卓越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推廣價值,能產生良好社會效益🫲🏻、體現較高理論水平➡️、湧現理論成果的研究課題。鼓勵教師將有較好基礎的教研成果和本科綜合改革試點➡️、高校轉型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專業綜合評價等項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力爭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教改成果。
二、申報省級教改課題的要求
各校須按照我廳下達的名額申報(附件2)👮🏼,超過名額申報的項目,我廳不予受理。
省級教改課題實行課題申請人負責製,課題主持人僅限1人,參研人數一般不超過4人。
課題主持人一般應是主持過校級以上科研課題或參加過省部級課題研究的教師或教學管理人員🏊🏼♂️。副高以下職稱人員申報主持項目,須由2名教授推薦🏄🏿,推薦函應說明主持人的科研能力📅、專業知識以及對申報項目的研究成果預測等內容。
在研省級教改課題的主持人不得申報🧘🏽♀️;項目主持人只能申報1個項目🎻,一般不得同時作為其他項目成員;項目組成員至多同時作為2個項目的成員。
杏宇申報省級教改課題,應向教學一線人員🌛、青年教師傾斜👨🦳。教學一線人員、青年教師的申報項目數應占上報項目總數的80%以上👨🏻🎤🏌🏽。
申報人應填寫《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書》(附件3)⛔️,並嚴格按照有關規定(盲審要求)填寫《課題活頁》👋🏼。高校課題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後,將《申報書》、《課題活頁》連同《2019年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匯總表》(附件4)一起上報🕍。其中《申報書》和《課題活頁》由申報人在江西省高校教改課題管理平臺提交,網址:http://219.229.250.71/jxedu/(各校的用戶名和密碼,可以通過“江西省教改課題QQ群號:30295843”向技術負責人詢問獲得,請各校指定2名負責老師加入該群)。其他文件見附件5-11🧑🏻🎤。
本科、高職高專院校的教改課題的評審分別由高教處、職成處負責組織實施。
請本科高校(包括獨立學院)課題管理部門將1份加蓋公章《申報匯總表》寄(送)至:江西省教育廳高教處(聯系人🔬:王允,聯系電話👨🏿🌾🤾🏽:0791-86765167☂️,地址:南昌市紅角洲贛江南大道2888號江西教育發展大廈2108室,郵編:330038)👨🦼➡️;
請高職院校課題管理部門將1份加蓋公章《申報匯總表》寄(送)至:江西省教育廳職成處(聯系人:張玲,聯系電話🤸🏽♀️:0791-86765152 🤛,地址🏒:南昌市紅角洲贛江南大道2888號江西教育發展大廈2105室,郵編🫃🏽:330038)。
申報截止時間為➝:11月5日。
三、省級教改課題的評審🏌️、立項
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各校申報的項目進行評審並根據專家意見確定立項名單🧑🔬。
四、加強對省級教改課題研究的支持和管理
各校在財政生均撥款等資金中設立教改專項經費🤴🏿,省級教改課題項目經費由立項高校在本校教改專項經費中予以安排,按一般課題0.5萬元左右/項、重點課題及省教育廳委托課題不少於2萬元/項的額度安排經費,為課題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
課題負責人應在立項通知下達後1個月內網上提交開題報告書,中期報告書應在立項通知下達後18個月內網上提交,沒有按時提交開題報告書和中期報告書的原則上不得結題🦦。
為了防止“重立項🤵♂️🦯、輕研究🔸、缺應用”的現象🤽🏿🏟,確保省級教改課題的研究質量和水平,我廳將對在研項目全程進行督導🪂。各校要進一步加強課題結題工作的管理,提倡采取集中答辯會議評審方式進行結題。
附件:1.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指南
2.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名額分配表
3.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書
4.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匯總表
5.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書
6.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期報告書
7.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結題鑒定表
8.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結題匯總表
9.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管理辦法
10.江西省高等杏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結題程序規範
11.省級教改課題所要求的研究報告的基本內容與結構(一、二)
江西省教育廳
2019年9月16日
附件🧔🏿:
附件1—11.doc